汶水悠悠
七千年的文明永传
汶上
犹如汶河之畔的一颗明珠
那时商旅往来、车马停歇
贸易繁荣、文明交汇
西来佛教的圣物佛牙舍利在此安放
沐浴着中原文化的灼灼光华
历经千年营造
有远古文明的劲健
有宋明时期的雍容
在方寸之间,交相辉映
然而这座城的成长
伴随者唯有汶上芦花鸡
守其无忧,护其万全
交融、盛大、破碎、守望
它如此脆弱又坚强无比
穿越千年,恢弘上演
早在7000年前的北辛时期,便有芦花鸡的饲养足迹。
汶上,其名取汶水之上,意大吉,古称中都,处于汶河下游这里地势平坦、土壤肥沃,早在7000余年前,便有北辛农耕文明的遗存。为便于取食,又有了汶河的滋养,活跃于汶河两岸芦苇丛中的芦花鸡便成为了最好的驯化之物,汶上芦花鸡,也就此伴随着汶上文明,发展数千年。
一只汶上芦花鸡,要经历多少沧桑春秋,才能从远古北辛,弹指七千年,饱含了多少人对幸福生活的真挚期望。
正如那句话:释“汶上芦花鸡”之名:汶上,大也。芦花鸡,美也。
周时期,武王封周公后于鲁,子伯禽代为赴任。周礼制中都,路不拾遗、夜不闭户。文明的种子由此播种,好客的风尚由此形成。中都邑桃城闵员外用芦花鸡烧鸡宴请宾客,由此庄户之间络绎不绝,宾客渲耳好不热闹。从此开始,三千年凝聚成一首汶上芦花鸡的史歌。
三国时司马懿曾用芦花鸡与曹丕斗鸡,芦花一鸣,带着声声嘹亮,彷徨呐喊,像是给这个乱世注入一剂强音。他这是倔强的样子,对乱世中强者最好的诠释。
宋代芦花鸡作为“贡品”供奉至京都汴梁(今河南省开封市),芦花美味到了明朝,也没有终止。
汶水,养育了汶上;也养育了汶上芦花鸡……
和那些在人类发展进程中重要的标记一样,芦花鸡是汶上的乡愁,养育了这座城,也养育了这里的人。
昙山、黄金塔、大汶河、小汶河、南旺运河枢纽,这些都曾是与芦花鸡一起,见证过汶上的起起落落,见证过一个又一个朝代,在这里兴亡荣枯。
她更像是一位慈悲的母亲,一位操劳的母亲对与儿女的相思期盼。
在过去的无数日夜里,她把一代代汶上儿女送出去,荣子、白英、曹元用、路迎,一代代的汶上儿女,在历史的维度上散开,恰是临别是那缕芦花鸡的美味飘香勾着他们对乡的记忆。
回头一望,历史满是沧桑。过去的旧迹消失了,复杂而沉重的事实,却因人的坚持而饶有希望。
一座城,一条河,一只芦花鸡,几千年,他们像一个家庭,父亲、母亲、子女,相互成全,也相互影响。